百米井下书写奉献之歌

——记山能集团优秀共产党员、蒋庄煤矿生产准备工区副区长王海龙

2025年09月23日

本报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李平

从一名普通职工到技术骨干,再到工区副区长,自参加工作以来,他始终勤勉尽职、积极进取,以饱满的工作热情、扎实的工作作风,诠释了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精一行”的敬业精神,今年荣获了山东能源集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。他,就是蒋庄煤矿生产准备工区副区长王海龙。

扎根一线的“拼命三郎”

“哪里最困难,哪里就有王区长的身影。”这是职工对他的一致评价。安撤工作是煤矿生产的“咽喉工程”,时间紧、任务重、风险高,尤其是受地质条件影响时,更是面临着严峻考验。在63下01-2工作面安装和83下05工作面撤除期间,现场面临巷道狭窄、顶板破碎、支架受压变形等难题,王海龙连续一个月吃住在矿,每天盯靠在安撤迎头最前线。在一次回撤作业中,液压支架陷入底板淤泥,常规方法难以拖出,若不及时处理将影响整个生产接续。王海龙连夜组织技术骨干研究方案,带领职工采用“垫板+千斤顶”组合救援法,连续4天坚守现场,最终完成四个循环的撤安任务,为矿井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2023年以来,他累计休班不足40天,用“老黄牛”般的奉献精神,确保了矿井生产接续的顺畅。

统筹全局的“一线指挥官”

工作中,王海龙以“安全第一、质量为本”为核心,建立健全工区安全管理制度,推行“网格化”安全责任体系,将安全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、每名职工。在133上01工作面安装ZC3800/22/40D 型支架时,面对135架的大工作量和复杂地质条件,他亲自制定施工方案,优化工序衔接,实现了“零事故、高质量”安装目标。

数据是最好的成绩单。2024年至今,在王海龙的带领下,工区先后完成了103下02工作面86架支架安装、13上09工作面96架支架回撤等16个工作面安撤任务。在31603工作面回撤102架支架时,他创新采用“分组包干、动态考核”机制,提前3天完成任务,为后续工作面开采赢得了主动。职工们感慨地说:“王区长总能把‘不可能’变成‘可能’,跟着他干,我们心里踏实。”

安撤工艺的“行家里手”

“煤矿生产安撤工艺日新月异,只有不断充电,才能带领团队走在前列。”

“安撤工作要‘少吃苦头,多找窍门’。”

这是王海龙的创新理念。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主动钻研综机安撤领域的新技术、新工艺。在技术实践中,他注重从现场实际问题出发,坚持“问题即课题”的工作思路,经常带领技术骨干深入安撤一线,针对传统工艺中效率低、风险高的环节开展专项攻关。在133上01工作面安装 ZC3800/22/40D型支架时,面对支架重量大、安装空间受限、运输距离长的难题,他组织团队反复研讨,创新采用“模块化组装+分段推进”工艺,将单架安装时间缩短近2小时。

不仅如此,王海龙牵头成立工区“创新攻关小组”,定期组织技术研讨和经验分享会。在他的带动下,工区先后完成“支架回撤防倾倒装置改进”“液压拔销装置”等10余项创新成果,提升了工区整体技术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