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8月19日
本报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张琦 魏忠富
在近日举行的“红动枣庄”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的领奖台上,来自薛城区两张稚嫩的面孔格外亮眼:
六岁的褚昭希用清澈童声讲述“小萝卜头”宋振中的故事,以98.58分的全场最高分摘得金牌;
南临城小学的孩子们则通过情景剧《穿越时空的教科书》,让70多年前用生命守护课本的故事直抵人心……
这两份沉甸甸的成绩,不仅是薛城区红色教育的生动答卷,更展现了本土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鲜活图景。
从历史深处走来:
让红色故事“可触可感”
薛城大地上,铁道游击队的枪声虽已远去,但“赤诚报国、机智果敢”的精神始终流淌在血脉中。如何让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?薛城区教体局给出的答案是:把红色资源转化为“沉浸式课堂”。
在实验二园的教室里,褚昭希的老师从未直接讲述“小萝卜头”的牺牲,而是带着孩子们观察石榴树的生长——就像宋振中在监狱里浇灌的那棵。“小萝卜头盼着石榴树长大,就像盼着自由到来。”正是这样具象的引导,让六岁孩童理解了“永远的九岁”背后的沉重:当褚昭希用童声喊出“我自由了”,台下响起的不仅是掌声,更是跨越时空的共情。
南临城小学的《穿越时空的教科书》则另辟蹊径。学生们在排练时,曾为“为什么要保护一本破书”争论不休。直到老师带着他们走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,看到战士们在火车上偷偷印刷的传单、用鲜血染红的笔记本,孩子们才突然明白:情景剧里那本染血的课本,是无数先烈对“读书识字”的执念,是“就算枪子儿在头顶飞,也要让孩子有书读”的信仰。
这样的教育,藏在薛城校园的每个角落: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,“小小讲解员”用方言还原“微山湖上的芦苇荡战斗”;校本课程中,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》的旋律与游击队员的故事交织;研学路上,孩子们在老火车站遗址触摸“秘密交通线”的铁轨……历史不再遥远,而是能触摸、能聆听、能共情的存在。
向青春深处走去:
让红色精神“可学可行”
“小萝卜头在监狱里都要学习,我们更要珍惜课堂。”褚昭希的赛后感言,道出了红色教育的真谛——不是复刻历史,而是找到精神的当代坐标。在薛城,红色故事正在转化为青少年的日常行动。
曾在情景剧里扮演“撕书男孩”的学生王浩,如今成了班级“课本管理员”。他给每本书包上书皮,在扉页写下“请爱护我,就像爱护历史”。“以前觉得课本旧了就该换,现在才知道,我们随手涂鸦的纸页,是当年战士们用命守护的希望。”
这样的转变,正是《穿越时空的教科书》想要抵达的效果:当孩子们为70年前的课本落泪,自然会懂得珍惜今天的纸张。
更多的“褚昭希”和“王浩”正在成长:他们在“红色故事小讲堂”里讲述铁道游击队的传奇,把刘洪队长的机智转化为学习中的巧思;他们在研学实践中担任志愿者,向游客介绍“枣庄老火车站的秘密”,把“守护家园”的精神变成守护校园的行动;更有“众志成城”的革命故事,让“团结奋斗”有了更鲜活的注解。
薛城区教体局负责人说:“我们从不要求孩子背诵革命口号,只希望他们知道:小萝卜头盼的自由,是今天操场上奔跑的身影;先烈们护的课本,是现在课堂里的琅琅书声。当历史与现实在心中相遇,红色精神自然会生根。”
为未来长远计:
让红色基因“代代相传”
红色教育如何避免“一阵风”?薛城区的答案是构建“永不落幕的课堂”。从“课堂教学+故事宣讲+艺术展演+研学实践”的立体化体系,到“校园、家庭、社区”的协同联动,红色基因正在形成传承的闭环。
在薛城,每个学校都有“红色校本教材”:双语实验小学将铁道游击队故事改编成快板,龙潭实验学校创作《老枣庄的抗日漫画》,幼儿园自编自演的情景剧,“小萝卜头”也成了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伙伴。家长们则被邀请参与“红色亲子课堂”,和孩子一起给“英雄写封信”,讲述家族里的爱国故事。
更深远的传承藏在细节里:每年9月6日,“小萝卜头”牺牲纪念日,各校都会举行“石榴树之约”活动,孩子们浇灌校园里的石榴树,许下“好好长大”的诺言;清明时节,青少年走进铁道游击队纪念碑,用自己的方式讲述“家乡的英雄”,让本土红色故事永远有人听、有人传。
在薛城,红色故事从未褪色——它在童声里传递,在课堂上生长,在青春中绽放,最终化作培养时代新人的“红色养分”,让“担当民族复兴大任”的种子,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茁壮成长。